2.3万亿!这是202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对2019年全年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的预估。这个数据虽然还不是最终结果,但能在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上提出来,想必2019仅剩的十几天已经改变不了什么。
(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RANK锐眼电力”ID:ruiyandianli 作者:风刀水寒)
这个结果较2018年的2.1万亿增长了6%,而2018年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则相较2017年增长了26.5%,而且当年市场交易电量已经占到了全社会用电量的30.2%。更加引人关注的是,只用了两年,市场化交易电量就在2016年破万亿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。
这个数字够不够激动人心?锐电君认为,足够了。2018年,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用电量约为4.6万亿,众所周知,市场化交易电量绝大部分集中于工业企业,也就是说,2018年的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了46%,已经接近一半。锐电君不敢妄下猜测,不能因为此而断言工业电量市场化交易的水平。然而,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新电改四年来,电力交易机制正阔步前进,并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。
但是,如果因为这样就认为新电改已经正式走上正轨,为言尚早。虽然,无论是交易机制建立还是输配电价改革,亦或是售电侧放开,乃至增量配电业务放开,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展,甚至可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成就,但是,与此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,旧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完全打破,改革的进程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阻碍。
在不破不立和先立后破的抉择中,锐电君认为,如果固守先破再立的思维,客观上由于旧体制的惯性影响,改革大局难免受到影响,倒不如采用先立后破的原则,通过建立新的规则,并利用新的规则实现旧格局的自我调整。从全国范围成立交易机构到输配电价改革推进,恰好遵循了先立后破的思维。
当前电改仍要着重考虑解决如下问题。
一,交易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之间的不对称。虽然全国范围内交易机构都已经成立并运行,但是由于各省对于电改政策理解的不同,导致各省交易规则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。此外,由于各地交易中心股改进程的不同,各省对电网公司旗下售电公司参与交易的态度也截然不同,对于尽快实现交易机构独立运作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。客观上,虽然全国范围初步建成了市场化电力交易机制,但是各省发电企业、售电企业以及终端用户对于政策和市场判断的差异,导致各省购售价差、交易积极性和用户准入门槛也各不相同,甚至差异还比较大。
二,输配电价核定周期与短期内电价调整诉求的不对称。按照输配电价三年的监管周期来看,虽然看上去并不长,但实际上,随着电力现货交易试点的推进,未来全面施行也要不了太久。煤电联动机制的取消,对未来市场交易价格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。而且,2018、2019连续两年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,表明决策层面有通过降电价刺激经济活力的动因。未来,基于市场和政策双重因素的影响,随市场变化实时调整输配电价的诉求相较以往会更加强烈。
三,发用电计划放开与各方利益博弈。对地方政府来说,通过行政手段维持地方利益的能力削弱,地方政府税收、节能减排等指标势必受到影响。对电网企业来说,传统的电力计划调度方式受到深刻影响,对电网完全运行、削峰填谷等带来新的挑战。对发电企业来说,计划放开将导致发电侧激烈的市场竞争,排放不达标等一批落后产能面临淘汰,报团取暖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增加,反而对电改进程带来不利影响。故而,发用电计划不能一放了之,应充分考虑平稳和超前的平衡,避免各方利益博弈导致混乱和无序。
文章来源:北极星电力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