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一份核对性充放电试验的详细步骤说明
以下是依据电力行业标准(如 DL/T 724-2021)制定的蓄电池核对性充放电试验详细步骤说明,适用于二次回路中铅酸蓄电池(最常用类型),其他类型电池可参考调整参数。
验证蓄电池实际容量是否满足额定容量的 80% 以上,评估电池健康状态,确保在电网故障时能为二次回路(继电保护、断路器操作等)持续供电。
安全与环境检查
l 确认蓄电池室通风良好,无易燃易爆物品,配备合格灭火器(干粉或二氧化碳),禁止明火。
l 测量环境温度,记录为基准温度(后续容量计算需校正,标准温度为 25℃)。
l 断开电池组与直流系统的连接(通过直流屏内的电池开关),确保试验期间不影响二次回路负载。
设备与工具准备
l 充放电测试仪(需支持恒流充电、恒流放电、电压实时监测功能,精度≥0.5 级)。
l 万用表(直流电压档,精度≥0.5 级)、内阻测试仪(可选,用于对比试验前后内阻)。
l 记录表格(需包含时间、单节电压、总电压、电流、温度等项)。
电池状态预检
l 外观检查:壳体无破裂、漏液,极柱无腐蚀,连接条紧固(用扳手轻拧无松动)。
l 开路电压测量:电池组静置 1 小时后,测单节电压(铅酸电池应≥2.0V),总电压符合标称值(如 100 节 2V 电池组总电压≈200V)。
l 若存在单节电压<1.8V 或外观破损,需先更换电池再试验。
· 操作:
l 将充放电测试仪接入电池组(正负极对应,避免短路)。
l 设置充电参数:
l 初始充电电流:0.1C(C 为电池额定容量,如 100Ah 电池用 10A)。
l 限压值:2.30-2.35V / 单节(25℃时,温度每升高 1℃,限压降低 0.003V)。
l 启动充电,先以 0.1C 恒流充电,当单节电压升至限压值时,自动转为恒压充电。
· 终止条件:
恒压充电阶段,电流逐渐下降至≤0.01C(如 100Ah 电池电流≤1A),且持续 3 小时不变,视为充满,停止充电。
· 记录:每小时记录充电电流、总电压、单节最高 / 最低电压及环境温度。
· 操作:充电结束后,断开测试仪,让电池组静置 1-2 小时。
· 目的:使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稳定,避免充电余热影响放电测量。
· 记录:静置结束后,测量并记录单节开路电压和总电压。
· 操作:
重新连接测试仪,设置放电参数:
· 放电电流:0.1C(10 小时率,如 100Ah 电池用 10A)。
· 终止电压:1.8V / 单节(总终止电压 = 单节终止电压 × 电池节数)。
启动放电,保持 0.1C 恒流(允许误差 ±5%)。
· 关键记录要求:
· 前 2 小时:每 30 分钟记录一次单节电压(逐节测量)、总电压、放电电流、环境温度。
· 2 小时后:每 15 分钟记录一次(电池电压下降加快,需密切监控)。
· 当任意一节电池电压接近 1.8V 时,改为每 5 分钟记录一次,直至达到终止电压。
· 终止条件:
某一节电池电压降至 1.8V(或总电压达到终止值),立即停止放电,避免过放电损坏电池。
· 实际放电时间:从放电开始到终止的总时长(精确到分钟,换算为小时)。
· 温度校正:若环境温度≠25℃,需按公式校正容量:
校正后容量 = 实际容量 ×[1 + 0.01×(环境温度 - 25)]
(例:10℃时,校正系数 = 0.85;30℃时,校正系数 = 1.05)
· 结果判断:
· 校正后容量≥额定容量的 80%:电池合格,可继续使用。
· 校正后容量<额定容量的 80%:电池老化,需更换或进行活化处理(如均衡充电)。
· 操作:放电结束后,立即以 0.1C 电流对电池组进行恒流恒压充电(参数同阶段 1),直至充满(同阶段 1 终止条件)。
· 目的:补充放电消耗的电量,防止电池极板硫化。
1. 断开测试仪,重新将电池组接入直流系统(闭合电池开关),检查二次回路负载供电正常。
2. 清理试验现场,整理工具,回收废液(如开口电池溢出的电解液,需用专用容器收集处理)。
3. 填写试验报告,内容包括:
· 试验日期、环境温度、电池型号及额定容量。
· 充电 / 放电曲线(电压、电流随时间变化)。
· 单节电池最低电压、实际容量及校正后容量。
· 结论(合格 / 需更换)及处理建议。
1. 整个试验过程需专人值守,防止过充、过放或短路(短路可能引发火灾或电池爆炸)。
2. 密封式铅酸电池禁止拆解,若发现鼓包或防爆阀破裂,应立即停止试验并更换。
3. 新电池投运后第 1 年必须完成 1 次核对性充放电,之后每年 1 次;运行超过 5 年的电池建议每半年 1 次。
通过严格遵循以上步骤,可准确评估蓄电池容量,为二次回路直流电源的可靠性提供保障。